湖南省有個雙峰縣,歷史悠久,名人輩出,享有“國藩故里,湘軍搖籃,女杰之鄉”之譽,迄今為止從該縣走出了 7 位院士,其中一位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科技大學謝建新教授。謝建新于 1978 年考上當時的中南礦冶學院( 現中南大學前身 ) 金屬壓力加工專業,從此與金屬材料結緣。1991 年在日本東北大學工學院材料加工學系獲工學博士學位。1995 年回國在北京科技大學任教授至今。2001 年被聘為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2002 年獲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2003 年獲全國留學回國人員成就獎,2014 年獲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榮譽稱號,2015 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在業界和學界,謝建新的學術成就蜚聲海內外。他兼任國家“十五”~ “十二五”863 計劃新材料技術領域專家、國家“十三五”重點專項“材料基因工程關鍵技術與支撐平臺”專家組組長,擔任國家 973 項目“高性能金屬材料控制凝固與控制成形的科學基礎”的首席科學家。他的很多科研成果,對于促進我國在金屬材料加工領域的技術發展與應用,產生了重要作用。盡管成效卓著、碩果累累,但他依然為人低調、淡泊名利,全心投入自己熱愛的科學研究中,孜孜以求、追求精益。讀書、科研、育人,是他人生的主旋律;嚴謹、勤奮、低調是他人格魅力的寫照。
科技報國 服務社會
謝建新始終以國家經濟建設和科技發展的重大需求為己任,他以戰略家的眼光、科學家的嚴謹、實干家的務實不遺余力地致力于科學研究向生產力的轉化,以期科技報國,服務社會。我國銅資源緊缺,但是每年用于國民經濟建設的銅消耗量巨大,2014 年純銅消費 1100多萬噸,但銅資源 75% 依賴進口。早在1998 年,銅的價格還相對較低,但謝建新以其寬闊的視野和戰略的眼光預測到未來國家建設會非常需要銅資源,銅的價格會大幅上漲,而我國是鋁資源豐富的國家,因此他提出了銅鋁復合材料連鑄直接成形的選題。在銅鋁復合材料中,銅占 20%-30%,鋁則占到 70% 以上,用來替代百分之百的純銅,百分之七十的銅被取代后將大幅度節省成本,利用趨膚效應還能獲得基本接近銅的導電性能。銅鋁復合材料的推廣應用將有利于極大地緩解我國對銅資源的需求壓力,滿足我國經濟建設的需要。事實證明他的判斷是正確的,我國目前是全球最大的銅消費國,在全球總需求量中占比超過1/3,過度地依賴進口造成國際市場借機炒高銅的價格,銅原料的短缺已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嚴重制約因素,已經上升到國家安全戰略的高度。
謝建新一直把科學研究的方向瞄準學術前沿,以超群的學術敏感和創新精神獨辟蹊徑,敢為人先。他堅持“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原則,即使研究相同的材料,也要采用新的技術和工藝。銅鋁復合材料就采用不同于傳統的方法,傳統的方法是在鋁棒外面包一層銅皮,將銅皮焊接起來,像包餃子一樣,但銅鋁結合質量較差。謝建新發明的方法是連鑄成形銅管,同時往銅管里連續充入鋁液,一步制備出高質量的復合坯料。這樣的好處在于液態鋁與銅之間有擴散,兩者的結合強度會更大,但困難的是,液態鋁和銅直接接觸有劇烈而快速的反應,生成金屬間化合物。因此,技術的關鍵也是訣竅就在于如何控制兩種金屬反應的界面,讓界面達到冶金結合,同時避免生成脆性大的合金化合物,在后續的加工過程中銅和鋁分開。
技術研發過程中出現很多困難,面對困難,謝建新以堅毅執著,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韌勁帶領團隊攻堅克難,大膽創新,最終發明了連鑄過程固液界面精確控制成套技術與裝備,解決銅鋁復合材料連鑄直接成形關鍵技術難題。謝建新開發了連鑄復合—特種孔型軋制加工—強制潤滑拉拔定型,高效生產銅鋁復合電力扁排和扁線產品的短流程新工藝。解決了雙金屬凝固行為、界面層結構和性能、雙金屬加工協調變形等基礎性問題,突破了連鑄過程、界面反應、軋制變形制度、復合產品退火等精確控制技術,研制了連鑄復合設備、連鑄過程和連鑄質量控制系統、產品加工成形和在線連續退火等關鍵裝備,實現了工業化生產。與國外產品相比,研發的復合電力扁排和扁線界面結合強度提高10%以上,工藝流程縮短 40%-60%、節能 30%-40%、綜合成材率提高 20%-30%、成本降低 30%-50%,有利于實現大規模替代純銅產品,推動以鋁節銅,緩解銅資源緊缺問題。美國Light Metal Age 雜志約稿進行了報導。相關成果獲 2014 年度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實踐促科研 轉化助生產
謝建新一邊在實驗室做基礎研究,一邊注重推廣應用研究,他一直強調科學研究要加強技術轉化力度,重視產學研相結合,以科學研究推動技術發展和國民經濟的發展??茖W技術并不能簡單地等同于生產力,科學技術的應用與推廣需要通過實踐反復檢驗。2006 年銅鋁復合材料已完成實驗室的原理研究,開始到企業做中試,適逢銅價上漲得特別厲害,銅導體材料生產企業面臨著巨大的成本壓力,很多企業找到謝建新希望尋求合作。謝建新對科技成果的實踐轉化有著獨特的認識,他選擇合作企業有自己的原則,更看重技術的生命力,考慮企業是否具備相關的技術人才和基礎,是否具備社會推廣能力。這種基于長遠的考慮打通了材料生產到應用的所有環節,使產業化的過程更加順利。
從實驗室里的原理研究到產業化過程中會出現很多問題,因為在實驗室里的規格小,試驗不連續,但到了企業規格成倍增加,要求實現連續生產。規格的增大造成了生產控制難度成倍增長,連續生產時產品質量穩定性和一致性控制成為技術瓶頸。例如,在實驗室做十米長的樣品,溫度等參數變化很小,但在企業中 24 小時連班生產,變化的放大對產品質量的影響很大。企業的連鑄過程中至少要三天三夜,如果穩定性控制不好的話,產品質量就會降低,所以對自動化控制和檢測的要求非常高,困難也比較多。謝建新始終堅持親力親為,負責工程化整體方案設計、關鍵設備設計,制定工藝試驗研究方案,組織團隊指導、參與設備安裝調試和工藝試驗研究。他注重培養年輕老師解決工程問題的能力,經常教育年輕老師“搞科學的不能天天待在辦公室,要多去工程一線解決實際問題?!彼岢珗F隊合作精神,建立實驗室的微信群,每當有老師遇到技術難題時,他和其他老師都在微信群里一起討論解決。在謝建新的帶領下,他的團隊克服重重困難,為企業提供成套工藝技術和設備方案,指導生產線建設,建成生產線后繼續提供技術指導,協助產品開發和應用研究,過硬的技術和知難而進、排除萬難的精神贏得合作企業的良好口碑。
銅鋁復合材料實現了規模工業生產,不僅推動了技術進步,更大幅度地節省了企業的生成成本。為了有利于新產品的推廣應用,謝建新牽頭制定了 2 項國家標準《連鑄軋制銅包鋁扁棒扁線》和《連鑄銅包鋁棒坯》,并已獲得美國 ASTM協會批準,正在制定相關國際標準。銅鋁復合材料的推廣應用對緩解我銅資源嚴重短缺,保障國家資源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梅花香自苦寒來,寶劍鋒從磨礪出。謝建新幾十年如一日,不忘初心,勤懇耕耘,致力于推動產學研相結合,取得累累碩果。他榮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 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2 項,國際學術獎勵 2 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6 項、二等獎 2 項。發表 SCI、EI 收錄學術論文 200 余篇;正式出版專著 5 部、譯著 1 部、教材 1 部;申請國家發明專利80項,其中已獲授權 61 項。銅包鋁復合材料連鑄直接復合成形、高性能銅及銅合金管材短流程高效制備加工、高性能鋁型材擠壓成套工模具設計制造、等溫擠壓等技術已轉讓 20家企業進行產業化或中試開發。還榮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 1 項,省部級教學成果一等獎1 項、二等獎 2 項。
言傳身教 培育桃李
盡管科研任務繁重,但謝建新還是親力親為地指導學生培養的每一個環節。無論是本科生還是研究生,從課題選題到中期匯報再到畢業答辯,他認真聽取學生的每一次課題進展匯報,更正實驗細節,親自修改每篇報告和論文,課題組的學生到畢業時都會積累厚厚的一沓經過他仔細批改的文稿。盡管有些學生的指導老師是課題組的其他老師,但作為梯隊的大家長,他了解和關心每一位學生的學習情況和研究進度,對他們的研究課題也嚴格把關。
謝建新一直強調學生選擇課題要有科學意義和實際應用價值,鼓勵學生從應用型課題中提煉科學問題,從理論型課題中尋找應用價值。他特別看重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注意培養研究生的動手能力。他指導的學生研究的課題大部分都是與工程實踐相關,需要和生產一線結合,涉及到設備的設計、組裝、維修以及調試等都由學生自己動手完成,很多學生畢業后除了具備材料方面的知識外,還具備了機械電器等相關知識。謝建新重視研究生的國際化培養,鼓勵學生參加國際會議,派學生去國外大學交流,了解學術前沿的動態,鼓勵學生發現前沿的問題。研究室的一個重要研究方向是研究 Cu-Al-Mn 形狀記憶合金,他鼓勵該研究小組的成員前往該研究領域的熱門研究機構日本東北大學交流學習,借鑒同行的先進研究經驗,以便更高效的開展研究工作。
謝建新注重科研思路,經常告誡團隊的老師和學生“好的思路往往比結果更重要”,提倡用科學的方法研究科學問題,在研究生確定研究課題前,他要求學生進行一段時間的預研實驗,通過預研實驗確定課題的可行性后,最終確定選題。當課題中遇到困難時,他都會與梯隊里的其他老師一起研究討論,群策群力,共同解決。他鼓勵學生有不同的學術觀點,當學生在學術上與老師存在異議時,他會讓學生擺出更多的證據來佐證自己的觀點,共同討論商榷。他要求學生保留實驗中的實驗原始數據,重視實驗中的異常,他告訴學生很多科學發現都源于異常的數據,因為異常數據可能代表著新的發現,通過對他們的分析,可以探索出其中蘊含的不同機理,不能憑主觀意愿輕易舍棄掉這些異常數據。
謝建新不僅嚴格要求學生,更以身作則、嚴于律己。只要沒有其他事務,每天他都在實驗室里,學生給他發短信、打電話都能找到他,即使做副校長的時候,他白天忙于行政事務,晚上也會到實驗室,忙到 11 多才回去。不論寒冬酷暑,他都是實驗室走得最晚的人,這一點讓很多學生自愧不如。而他對學生論文的修改更是讓學生汗顏,一篇期刊論文一般修改三五次,多則十余次,每次修改都是字斟句酌,連標點符號都改得清清楚楚,比學生自己都細致。他正是以勤奮的態度、嚴謹的作風,言傳身教,培養出大批基礎理論堅實、能解決科研和生產實際問題的優秀人才,他的大部分學生已經成為高等學校、科研機構和企業的科研、教學骨干。很多學生在畢業后很懷念在學校得到謝建新指導的時光,他的學生都說:“讀書時謝老師嚴謹、細致的治學態度給我們打下了深深的烙印,讓我們在工作中受益匪淺?!?/span>
雖然謝建新在科學研究和教學領域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績,但他始終保持著好學、謙虛、樸素的作風,對待學術問題求真務實、勇于創新;對待身邊的人以誠相待、和善質樸,受到老師和學生的深深愛戴,他用自己的全部精力在科技轉化為生產力的實踐道路上不斷創造著輝煌。
(資料來源:北京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