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1]梁亞民.大學學術評價與期刊評價之反思[J].圖書與情報,2013(1):84
[2]曾建勛,鄭昂.關于科技期刊分級目錄的思考[J].編輯學報,2021,33(5):473
[3]胡紹君.期刊評價功能的異化、析因與回歸[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9,30(8):812
[4]胡小洋,曹啟花.科技期刊評價:“認知-應用”誤區思辨與未來發展方向[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21,32(10):1246
[5]胡紹君,鄭彥寧,成穎.學術期刊評價方法研究進展[J].情報雜志,2020,39(2):169
[6]SERENKO A,BONTIS N.Global ranking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intellectual capital academic journals: 2013 update[J].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2013,17(2): 307
[7]劉雪立,申小曼,郭佳,等.論文被引頻次學科領域百分位在創建期刊百分位數指標中的應用[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21,32(1):118
[8]劉明壽,趙龍祥,張學東.走出中國科技期刊辦刊的怪圈[J].編輯學報,2017,29(6):513
[9]劉明壽,周曉明,戴國俊,等.用歸一化法評價科技期刊學術質量與常規評定結果的相關性分析[J].編輯學報,2006,18(6):468
[10]程志波.論強制引用的表現、成因與治理[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20,31(1):10
[11]張獻鋒.以質量評價為主導:也談期刊評價體系的改革[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5):30
[12]張業安.學術期刊評價真義的回歸:以文評刊[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20,31(2):121
[13]崔京艷,侯建春,李春梅.以新評價標準準確評定我國科技期刊質量[J].科技傳播,2019,11(11):4
[14]吳俊.學術期刊評價的內在困境與外在影響[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35(12):230
[15]沈丹,張福穎.試論期刊評價中讀者的缺位[J].出版科學,2014,22(2):66
[16]劉天星,孔紅梅,段靖.科技期刊傳播技術、期刊功能和商業模式的歷史演變及相互關系[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4,25(10):1215
[17]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科技部.關于推動學術期刊繁榮發展的意見[J].編輯學報,2021,33(4):355
[18]National Science Board,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Science & engineering indicators 2018[R].Alexandria:NSB and NSF,2018
[19]四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A/OL].(2019-08-16)[2021-12-15].
https://www.cast.org.cn/art/2019/8/16/art_79_100359. html
[20]金平.編輯的工匠精神與出版物的編輯含量[J].編輯之友,2018(10):74
[21]駱筱秋,王晴.高??萍计诳诟咝^k學中培養人才的作用:《國際口腔醫學雜志》辦刊實踐[J].編輯學報,2012,24(3):287
[22]鄭綏乾.科技期刊在高校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中的作用[J].莆田學院學報,2014,21(1):85
[23]李庚.提升編輯能力助力學科發展[G]//劉志強.學報編輯論叢:2020.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20:405
(2021-12-28收稿;2022-02-14修回)
(資料來源:中國科學技術期刊編輯學會)